2023台灣非山非市及偏遠地區兒少數位學習能力發展計畫

為了解決非山非市學校所面臨的問題,微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以改善這些學校的發展環境。

 

壹、    方案緣起
一、    問題分析

本方案為第三年申請的延續性方案,在這兩年的服務過程中,我們深刻得認識到全球社會發展趨勢中,數位化時代的崛起確實是真實存在且具有重大影響的趨勢。在過去3年,疫情的推動使數位科技的使用率,尤其是線上課程和教學的部分急劇增加,到了2023年,人工智慧(AI)迎來突破性的發展,例如ChatGPT的出現,顯著得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的弱勢兒少是否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方向,而不會在數位落差的情況下成為數位時代的貧窮者,便是過去十年國內外不斷研究和討論的議題。

依照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下稱TWNIC)發布的2023年〈數位落差分析〉,其引用Deursen, A. J.van, &Dijk, J. A.van. (2019). The first-level digital divide shifts from inequalities in physical access to inequalities in material access的指標,列出了三個層次來檢視數位落差的情況(圖一),而本方案也將依此檢視和描繪出微客服務對象的處境。

從第一個層次「持有連網和數位設備」亦即上網率、固網與行動寬頻上網率、5G使用率等與硬體有關的建設來說,依照TWNIC公布2022年的〈台灣網路報告〉,目前台灣民眾的整體上網率為84.3%,行動寬頻用戶普及率為81.47%。而權威顧問公司We are social發表的〈Digital 2023: TAIWAN〉,說明了2023年台灣網路使用者總數已達2168萬人,相當於全台90.7%人口,足見在網路硬體建設方面已有相當程度的進展。而以微客在111年及112年針對服務對象的問卷調查顯示,95%的孩子非常容易也會使用手機上網,應證了上述的統計結果。

第二個層次則為「使用網路能力與情況」,TWNIC在2023年〈數位落差分析〉報告內,將此層次具體化為網購比率、電子書使用率、線上學習比率等行動,以及行動的品質高低。以下將以地理位置為基準,來說明微客在台灣服務據點的兒少,其第二個層次的表現與學校和家庭處境相關聯的情況。檢視微客在台灣的15個服務據點,根據教育部的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本校名錄進行分類,表一列出了超過一半的服務據點位於地理位置屬於「非山非市」的非都會區。

比起偏遠地區的顯著缺乏或資源富足的都會區,「非山非市」的議題自2016年起受到關注,教育部並於2017年制訂了《偏遠地區學校發展條例》,2019年公布《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教育經費作業要點》,將非山非市學校納入專案補助對象。然而檢視其中對「偏遠地區」及「非山非市」中小學的補助,可發現在22個補助項目中,有16個項目僅提供給偏遠地區中小學。到了2022年,監察院更提出了〈偏鄉及非山非市學校長期存在教育資源落差,疫情期間更凸顯數位學習困境〉,促請教育部針對此問題提出改善的配套措施,可見微客多數服務據點所處的位置,孩子們本身就面臨學校資源較不足的情況,特別是數位學習這樣與學科考試無關,通常不會被優先改善的項目。

以微客服務的1200位兒少的家庭社經階層和背景來說,其85%為中等和中低收入家庭,只有少數為低收入戶家庭,在生活溫飽上或許沒有緊急的問題,但在日常陪伴和家庭支持上卻有相當的需要。依據衛福部最新一期的2018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台灣學齡兒家庭的雙薪比率為74.5%,而微客服務的兒少,其家庭雙薪或單親全職的比率高達95%,同時加乘上隔代教養或旁系親屬撫養的因素,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複雜。

由於主要照顧者的長時間不在家,只有約25%能負擔補習班或才藝班的費用,此外多是交由其他照顧者代為看顧,但即使41%的孩子家中有媽媽(服務對象的家庭留守者多為母職)、34%的孩子家中由祖父母照顧,也都面臨照顧者不了解和不熟悉數位設備使用的問題。2018年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也點出,兒少家中以「沒有」人可以教導兒少功課占75.7%最高,主要原因為「家裡的人沒有能力指導」。對於這群孩子的家庭而言,能在繁忙的生活中照顧好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已經不容易,因此在陪伴或引導孩子去正面認識和有效使用常見的數位工具,尤其是手機或電腦的時間,更是相當的稀少。

學校資源和家庭支持上的空缺,讓微客服務的兒少們在第二個層次「使用網路能力與情況」的表現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兒福聯盟提出的《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則間接佐證,其指出72%的孩子社群沉迷,而70%的孩子曾透過網路接觸不當內容,報告中也說明了親子的互動是引導兒少提升數位素養的關鍵因素之一。

進一步依據英國最大且專注於解決數位貧窮的非營利組織Digital Poverty Alliance(由英國的學習基金會、Currys科技公司和工程技術研究所 (IET)共同成立),提出的數位貧窮理論來說,當孩子在第二個層次「使用網路能力與情況」的表現不佳,會導向兩種狀況:第一,孩子缺乏足夠的培訓和教育,以充分利用數位工具,在不夠熟悉數位平台、軟體和應用方式的情況下,影響其學習和自主研究能力;第二,孩子在訪問數位內容時品質會受限,例如數位圖書館、教育應用程式和網上學習資源,這將限制他們擴展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孩子們在第二個層次上的行為結果差異,會隨著時間轉化成第三個層次數位素養的程度差距。Digital Poverty Alliance指出,當數位鴻溝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那些缺乏數位資源和素養的孩子,將無法在需要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與網路世界充分互動,而這意味著被社會排斥和生活資源的不平等,無法取得生活中關鍵的教育、社會保險、就業機會或更便宜的天然氣和電力等生活資源,最終成為數位化時代的貧窮者。

二、    需求評估
(一)    規範性需求

為減輕弱勢兒少面臨數位工具的使用障礙,導致他們在學習、教育和未來就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英國專注於數位貧窮議題的非營利組織Digital Poverty Alliance以「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生態互動圈(圖二),來展示國家(政府)、社會(教育機構、社區、家庭)、個人之間的互相影響而導致數位貧窮的結構關係,藉此說明各層次均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以確保所有孩子都能充分參與和受益於數位化時代。

以國家層次的結構因素來說,在台灣,政府從過去推動了「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偏鄉數位應用精進計畫」,旨在透過教育資源的數位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普及數位技術,來促進台灣的教育體系和偏遠地區的數位化發展。到2022年行政院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以中央的角色制定整合性的政策和指導原則,能更有效地協調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以實現國家數位化發展的共同目標,展現了對數位化發展的承諾和決心。社會的環境因素則是家庭和學校建構了個人對「數位時代」的認知觀念,也就是所謂的mindset,繼而影響個人能在需要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與網路世界充分互動的程度。

而在個人層次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具體的個人行動來說,〈Smartphones for All Students: An Academic Equalizer in an Era of Income Inequality?〉一文提出,或許智慧型手機是讓打破數位不平等的第一步,因為高價消費電子設備是造成經濟條件不佳學生數位落差的重要原因。智慧型手機相較電腦或平板,其價格較低、方便攜帶、功能也比較多元,可以讓經濟弱勢的學生在不穩定的生活狀況中,保持利用網路進行與學業、社交、工作保有連結,而不會被社會排除在外。

(二)    感受性需求

在服務過程和定期訪問中,我們最常聽到服務據點的老師或牧師的肯定,是「微客能提供全台不同地點、不同年齡層的對象在服務上的客製化」。在花蓮服務據點的老師S就說:「你們真的都不用費用嗎?要什麼時段都可以?」,而在得到「孩子們想要怎樣的活動都可以」的答覆時,對方驚訝的神情總是讓我們難忘。另外在老師的經驗中,也的確只有微客專門針對數位學習的項目提供服務,而不只是硬體的捐助。在社區紀錄本中,屏東服務據點的H牧師曾經也對數位學習抱有遲疑,特別是對於要讓孩子在國小的年紀就開始接觸網路的擔憂。

然而在111年第一次遠距服務之後,牧師意識到與其將孩子隔絕在數位世界之外,待他們長大後反而無法控制得濫用,早點開始接觸數位學習,是有助於孩子們建立正確的數位技能和網路素養,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也因此積極地表示可以增加服務的次數,並說到:「之前都會有學校的社團來服務,但都只是一次兩次,如果你們可以每個寒暑假都來就太好了!」。

而孩子們的提問:「你們會不會再來?」,基本上是每一個工作人員和服務志工都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甚至因此被納入行前培訓中的與兒童有效互動課程的教材。以112年暑期的雲林服務據點的團體服務紀錄來看,其中寫到:「雖然很多人都相信一個人努力向上就一定會有好的成果,不過如果當他們今天生長在一個比較混亂的環境的話,我個人認為他們是連自己努力的機會都沒有的。」這段話反映出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所面臨的挑戰和需求,也讓微客更加堅定地提供陪伴和支持。 

(三)    表達性需求

以112年執行的方案服務來說,在針對服務兒少進行的200份問卷中,在硬體設備上,有52%的兒少常用的數位學習工具是手機,次多的是35%的平板,最少的則是13%的筆電;而在軟體,包含教學平台、軟體、網站等工具中的開放式填答中,將近55%的兒少視社群平台(如FB、IG)為數位學習的管道,次多的25%則是學校或其他線上學習平台(LearnMode 學習吧、pagamo等),只有15%的人填答為google meet和雲端等開放式工具。配合「你會用幾個數位學習工具、軟體和網站」一題的中位數為3個,可以組合出一個微客服務兒少的數位學習模式,即「手機+社群平台+其他任一線上網站」。在「你喜歡用網路學什麼」的簡答題中,孩子們則填寫出高達26個主題,從烹飪、Ai繪圖到國英數的學科學習都有,而在熟練程度平均只有6分(滿分10分)的情況下,喜歡但不熟練意味著還有許多可努力的空間。因此可以透過教導孩子們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手機,進入社群平台以及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有關數位素養的技巧和知識。

三、    過往服務經驗 

在本方案的服務中,微客以兩個計畫達成服務不間斷的理念,分別使用是遠距學習法(distance learning)的學期間數位伴讀計畫,以及使用混成學習法(blended learning)的寒暑期實體梯隊服務,實際執行上則是採用補充性的團體工作模式來進行,而此組合過往已有十餘年的執行經驗。下列以表二說明本方案的資源投入,以及表三呈現112年度方案的服務成效。
在人力的投入上,微客的專職人員扮演資源連結的角色,是以數位素養培育為目標,並以各服務據點的個別化需求為原則,輔以志工多元化的技能和專業知識,規劃整體服務策略。此外專職人員也積極增進數位領域的知識技能,在今年就參與了由數位發展部主辦、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承辦,並由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及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八所共同協辦的【2023數據賦能·公益創新】數據培力工作坊。

在活動課程的執行上,微客在台灣服務所招訓之志工平均年齡介於18至22歲之間,與服務之兒少同為「數位原住民」一代,其共通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理解,有助於我們與服務對象建立更深刻互動和連結,實現服務的最大效益。此外,我們的據點人員在志工服務期間之外也承擔照顧孩子們的責任。透過不間斷的陪伴和支持,確保了孩子們透過參與微客的服務,在身心靈和數位素養上全方位的成長。

在物力上,我們充分善用了111年度方案的設備補助;在社區網絡方面,以既有的服務據點的空間作為在地社區日常意義上的活動中心,連結了當地居民與孩子;而與外部機構的合作上,相較111年的服務只與1間學校合作,112年的方案執行與多達5家的企業和學校連結,包括美商科林研發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商亞勝通訊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育達科技大學,他們的參與不只提供了支持更是責信者的見證。

而在少子化的年代,微客以服務據點作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意義上的活動空間,除了服務學校和教會的孩子,同時也開放給鄰近的孩子們參加,是微客因應時代調整服務的方向,讓我們每年得以保持穩定的服務量。依照112年度方案的評估計畫,以下輔以表三說明112年1月至8月之服務成效。

(一)     成效一:提升孩童對數位學習工具的知識技巧上

不管是國小或是國中生,都有80%的孩子表示會操作活動所教學的數位工具,有達到方案計畫內的操作目標。另外,相較於111年度的調查,112年度的統計顯示孩子平均會使用的數位學習工具從4項增加到6項。

(二)     成效二:提升孩童對數位應用的主動度

以滿分10分且以2分為一級距來說,1-2分為完全不主動,3-4分為不主動,5-6分為普通,7-8為主動,9-10分為非常主動。而以國小的服務對象來說,只有30%的人數為超過7分以上;以國中的服務對象來說,只有約25%的人數為主動和非常主動。配合熟練程度的統計,有將近一半的孩子填寫7分(含)以上,意思是還有一半的孩子認為他們遠遠不算熟練使用,這或許是影響孩子在課後主動學習程度的因素之一。

(三)    成效三:提升孩童的數位學習成效

以滿分10分且以2分為一級距來說,1-2分為完全沒有幫助,3-4分為沒有幫助,5-6分為普通,7-8為有幫助,9-10分為非常有幫助。而以國小的服務對象來說,64%的人數為超過7分以上,且前測的平均分數為5分,到活動後的平均分數為7分,有著顯著的成長;然而以國中的服務對象來說,只有約一半的人數為認為使用網路對其學習有幫助。另外在學習主題上,相較於111年,112年的統計顯示孩子們喜歡用網路學習的主題,從10項增加至26項,與成效三為正相關之成長。

雖然在成效二主動度,也就是行為的改變上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成效三的統計結果則顯示了,數位學習的確為孩子們帶來的積極的正面影響,只是如何促進孩子們在課後能有意識得主動使用,會是113年度服務的目標。對於林內國中的學生來說,每年暑期參加微客的活動已然成為傳統;對於花蓮豐田教會的孩子而言,黃衣服的哥哥姊姊是一年四季都陪伴的身影。

此外,在今年二月,微客有幸獲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下稱聯勸)邀約會訊採訪,以〈從陪伴出發的數位教育—台灣偏鄉孩童數位文化素養培力計畫〉為標題,刊登在聯勸第72期會訊(線上閱讀),是對於微客在服務上的高度肯定。

貳、    本方案要解決的問題

基於當今的數位化社會發展趨勢,數位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累積的過程,如何引導在「社會層次的環境因素」較不足的兒少,能有效地運用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數位工具手機,以提升第二個層次的「使用網路能力與情況」,避免數位鴻溝的擴大,導致數位素養的落差造成的數位貧窮,是本方案持續想解決的問題。

參、    整體目的與操作目標
一、    整體目的

113年方案旨在引導微客在台灣15個服務據點之7-12歲兒童、13-17歲少年,透過不同形式的陪伴教育,能有意識得主動和善用日常生活常見的數位工具,以提升第二個層次的「使用網路能力與情況」,並累積數位素養,避免落入數位貧窮的未來。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SDGs 1:終結貧窮、4:優質教育、SDGs 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SDGs 16:多元夥伴關係等四項指標。

二、    操作目標

參照英國Digital Poverty Alliance、台灣數位發展部訂定的行動方向,以及112年度方案的服務成效,來擬定113年度方案評估之預期成效,及其操作目標。透過學期間每周一次的遠距數位伴讀,以及寒暑期每次一周,且至少一次的實體梯隊服務,在每次服務前後,對532位國小、168位國中生及其家長、15位服務據點人員和約500位服務志工,進行各一次前後測問卷以及訪談,以及彙整活動執行紀錄表、團體服務紀錄表等資料來檢視下列的改變:

(一)    【知識技能】成效一:提升兒少網路使用類型多樣性
操作目標1:平均每位孩子會操作的手機生活軟體為能達6項(包含gmail、google地圖、開啟google meet連線等)
操作目標2:平均有60%的孩子能熟練使用的手機生活性軟體


(二)    【知識技能】成效二:提升兒少資訊使用篩選能力
操作目標:在設定一個要搜尋的目標資訊後,平均每位孩子能透過手機之社群軟體找到3項與其有關的訊息


(三)    【態度】成效三:提升兒少在社群網路參與上的品質
操作目標:平均60%的孩子能了解自己在社群網路參與的動機為正面或負面

肆、    與其他單位的合作與區隔
一、    微客和第一部門
(一)    微客與政府

國家發展委員會自108年起,就持續針對國內的數位發展情況進行調查,並作為行政院、立法院等中央機構政策規劃的依據,到2022年正式成立的數位發展部,正式整合了國家數位政策的走向。以數發部在2023年5月16的新聞〈與電信業者協力推動偏鄉網路普及與應用 偏遠地區網路人口涵蓋率達95%〉來說,政府在硬體建設的推動上不遺餘力。此外在具體作為的指導原則中,數發部依據「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年)」主軸四「數位包容」項下「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109-112年)」之推動,並對齊OECD「數位福祉指標」,建立了「數位發展指標體系2.0」12大構面,70項指標。

其中3項主構面的內容與微客的服務方向相符合(表四),以次構面的網路使用類型多樣性來說,就對應服務對象在知識技巧面的改變,透過問卷統計,可以看到每位孩子平均會操作的數位工具從111年的2項增加到4項;另一個次構面的線上課程,也是我們持續在進行的服務方式之一,且微客服務的兒少在線上課程的有效參與率為100%,即所有孩子同時開啟畫面和聲音,並有積極參與活動,而非隱藏或離線狀態。表四列出的項目也為本方案服務在訂定成效和操作目標上的重要參考依據,可以說是微客依循了政府的指導原則,同時在政策落實速度較緩慢的非山非市和偏遠地區實際執行。

(二)    微客與學校

學校的數位教育依據政府的指導進行,因此在課綱上會有其限制,且需與學科教學配合的,而根據112年微客的問卷調查,教育部的政策推行在一些方面已經取得了成果,特別是在兒少的「數位學習工具」認知方面,LearnMode 學習吧、教育部因材網0111等都是孩子填答的選項,然實際人數只占總服務人數的5%,可見仍有許多成長的空間,這也是微客的服務能協助填補的部分。微客的角色與學校有所不同,除了不受限課綱限制,並能以彈性、有趣且靈活的方向去設計活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外,微客的服務特別是針對非山非市地區,在資源上補助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此外,微客的服務據點包括10所學校,而我們的服務不僅針對該校的學生,還開放給居住在學校附近的孩子參加,使服務的影響範圍能擴大,讓廣泛意義上的社區孩子們都能受益。

二、    微客和第二部門 

微客的服務與業界的暑期營隊和才藝班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收費和客群的不同。以近期熱門的Scratch程式設計課程來說,橘子蘋果程式學苑在北中南均有分教室,有長期課程和寒暑期短期營隊的選項,並有不同年齡的課程分級制度,單一課種的平均費用為12,500元。而微客的服務是致力於為各種經濟狀況的家庭提供平等的機會,因此服務對象不需付出任何的費用。此外,微客與業界的活動主題不同,大多數暑期營隊和才藝班專注於特定技術的學習,例如程式設計或機器人課程等等,相較之下,微客的主題更貼近日常生活,例如手機操作和社交媒體的使用。

依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和行為的觀察,手機和社交軟體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微客從此角度開展數位素養的培育,致力於提供相關知識和指導,以幫助孩子更明智地使用這些工具,並培養健康的數位習慣。

三、    微客和第三部門 

而在兒童與青少年福利領域,在疫情期間可以經常看到一些社福組織如世界展望會等,積極募集筆電等硬體設備以提供偏鄉孩子遠距學習的支援。相較之下除了硬體外,微客更著重以人力進行陪伴與引導,而之所以有充足的人力並提供有品質的服務,有賴於微客在10年服務經驗中建構的永續志工招訓用管體系,能提供孩子們1對1的有品質服務。

此外,微客的服務據點有5個教會,因此與學校型服務據點的模式相同,微客是以教會為該地區活動中心的理念出發,開放給所有居住在附近的孩子參加,成為當地居民在生活中有所連結的中心點,而這也鼓勵了社區內部的互動和合作,服務據點牧師、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能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支援。
 

每個孩子都應該享有食物、遊戲、受教育和被愛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