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汙染

曾經有人在採訪我之後,想請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明什麼是國際志工,聽到這個題目我一定都會略帶嘲諷的回答他們:「國際志工就是一場隱形的文化侵略。」

原因就出在這個提問是建立在一個身處於現代、進步、快速脈動社會下的思維,極度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簡而易懂的公式,試圖想要套用在面對一個複雜難解的事物上,以為只要簡化它就可以快速地獲得全面性的了解,所衍生造成的荒謬錯誤結論。因為我根本無法將『國際志工』只用一句話就可以簡單地說明清楚。

大凡這個世界上所有企圖想要用簡單的解釋就可以理解複雜的事情,最終都將勢必面臨巨大的挑戰。

陪在他們身邊

這次和我一起進到村子服務的夥伴,全是來自同一所大學裡服務性社團的成員,所以在協調各項事前工作時,他們的進度是我見過最有效率的一支團隊,我幾乎不用介入過多的事情,因為這群社團裡的幹部們運用了在校期間各項的訓練,一個才不到二十多人的隊伍,就分別設立了活動組、教學組、庶務組、生活組、交通組、公關組、機動組和團長、組長、隊長一堆讓我瞠目結舌的組別和頭銜,開會時立刻就分派各小組的職掌和工作內容,然後各自帶開籌畫接下來的每一件事情。他們嚴謹和仔細的工作甚至考量到為了在上課時可以讓小孩子認識他們而製作名牌,同時也製作了各自的名片方便在和當地校長、老師們進行交流時,可以讓對方立刻知道各項工作窗口。

籌備了近半個學期,當我們踏進了服務據點之後,我再度見識到這群團隊的另一個本事,每天晚上在課程結束,住宿的學生們就寢之後,接下來立刻召開檢討會,各組報告當天發生的事情和未預料到突如其來的應變措施,討論完畢後開始演練明天即將上台的帶動唱、夕陽會的戲劇表演、教具器材是否足夠、手提音響的電池電量是否充足、舉辦的籃球比賽球類是否打了氣、安排巡房的值日生,去檢查有沒有踢了被子的小孩,然後幫他重新蓋上。

我開始佩服這群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超人,可以從早上五點就起床預備一早的帶動唱,然後一路馬不停蹄地到了晚上八點太陽下山,當整個村子裡的人們都進入夢鄉之後,還可以演練隔天的教案到凌晨兩點才會陸陸續續回到宿舍裡休息。今天若是其他人在面對這群人時,一定非常羨慕我可以帶到如此訓練精良的隊伍,但我卻沒有這種喜悅的感受,取而代之的卻是在我的心中一堆解不開的疑惑。

直到我們停留在學校的時間越來接近尾聲,各組開始盤點沒有使用過的文具和器材,預備在最後一天歡送會的時候當作禮物送給這幾天活動表現良好的班級和個人,而在面對越來越接近最後一天歡送會的活動,每天晚上檢討會之後的演練時間則越拖越晚,此時我開始找機會和其中的幾個幹部聊天,也想藉此解開心中的困惑。

我問:「為什麼每天都需要這麼晚才去睡覺呢?」

他們說:「因為明天的活動不能有差錯。」

「可是你們不是好幾個月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嗎?」

當我問完這個問題之後,在場的同學沒有一個人可以解答我的提問。

看著突然凝結的氣氛,為了化解這樣尷尬的場面,我笑著說:「其實我知道原因啦,因為你們希望帶動唱的時候,每個在台上表演的動作都要看起來整齊劃一,所以就要不斷的練習,這樣活動才會成功,對吧?」

開始有人點頭了。

我問:「你們幾乎每天都要忙碌到凌晨一、兩點才會去睡覺,早上五點就必須起床預備晨操活動,平常都是這樣的生活習慣嗎?」

這時許多人開始七嘴八舌地回應我:「大學生有可能會很晚睡,但是怎麼可能早上五點就起床的啦!沒有睡到自然醒就算不錯了。」

我繼續問:「我和大夥們一起生活的這段時間,發現你們每天睡眠不到三個小時,帶著睡眼惺忪,精神不濟的模樣起身帶著孩子們跳晨操,然後到了早上十點之後,每個人就開始進入昏迷的狀況,教學品質也下降了,只要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看到大家趴在桌上補眠。又或是我們選擇另一個做法,前一天早早就去休息,讓體力和精神都保持在最好的狀況下,第二天充滿朝氣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哪種的狀況會比較好呢?」

這回我沒有等著他們回應我,繼續接著問:「請問台下的孩子們是比較在乎你們預備的帶動唱是否動作正確一致、夕陽會的戲劇演出時沒有忘詞,還是他們比較在乎你們陪在他們身邊呢?」

這群大學生的情況,讓我不禁想起了在二十多年前,當時的台灣各大專院校成立的各類型服務性社團,我的同學曾經收過一封來自原住民的部落孩子寫給這個社團的信:

「親愛的大哥哥、大姐姐,謝謝您們犧牲放假的時間來這裡,但我們不希望您們再來這裡舉辦夏令營了,每年的寒暑假,您們帶著我們從來沒有見過,貼著各樣新穎Hello Kitty的貼紙行李箱到我們部落裡,但這些東西在這裡卻是多麼的刺眼和不協調,城市裡沒有的藍天、白雲、山林和綠地是我們部落的驕傲,可是當您們一抵達這裡,卻不願意放下您們手中的電子雞和BBCall,一出門就打開手中的洋傘,不斷地躲著太陽,就怕自己曬黑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因為您們的到來感到無上的光榮,後來發現您們從城市裡帶來的礦泉水和放在活動室裡面各式各樣的零食,才發現原來我們連喝的水、吃的東西都是有分別的,在您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這裡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您們帶來送給我們的文具,後來才發現原來都是您們因為帶了太多東西,不想再帶回去,所以就被當作是送給我們的禮物。

大哥哥大姐姐們,在您們離開之後,聽老師說您們因為對我們的愛心奉獻上了新聞報導,您們的學校還特別獎勵了您們的善行,但從此之後部落裡面來了許多外面的人,用我們是貧窮落後地區的名義,有說來捐款的、有說要來當義工的、也有許多助學計畫、愛心行動接踵而來,這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就是您們說的貧窮的人。......」

一個以為只要帶著善意但卻失焦的心態,終究會結出更為嚴重錯誤的果子。

獲得與成長

因此對於『志工投入』的完整性最起碼就應該同時包含了三個涵義的存在,其一為『喘息替代』,意思指著這些長年照顧服務據點孩子們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在過去可能從來沒有機會有著真正地享有休息的時間,因此當志工進到服務據點之後,這些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終於可以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給自己一段休息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藉此重新調整原本已經疲憊的身心狀況,恢復之後再度回到照顧孩子的工作崗位上,這個就是志工對當地而有的功能。再者是『帶來刺激』,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刺激』是讓人不斷成長進步一件不可或缺重要的元素,因此身處於偏遠地區的服務據點,當志工投入時正好將外部的刺激因子帶進了他們當中,這就是對彼此雙方而有的目的。第三才是針對志工本身,因為相對地當志工參與時,同時也接收了另一個不同的刺激,而隨即帶來自我成長的收穫。

但是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永遠只是站在第三點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議題,也就難怪會延伸出許多針對『國際志工服務』反思異議而帶來所謂的服務汙染。

正因為動機的不同,心態就會不一樣,著眼點就會有差異,現今許多以國際志工為名義的服務學習課程看重的是服務過程中參與者的獲得與成長。而我們則是以孩子和服務對象為主角。所以如果真的想要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解釋什麼是國際志工,我的答案是:「國際志工是為了成就服務對象和社區工作裡,社區自覺和自決過程中的一個催化劑而已,在我們這個系統裡的志工絕對不是主體,說穿了只不過就是一個棋子、手段、方法或是達成服務成果過程中的媒介,我們的終極導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

如果你樂意成為陪伴服務據點成長過程中的一枚『棋子』,歡迎加入國際志工的行列。

每個孩子都應該享有食物、遊戲、受教育和被愛的權利。